上完關係治療後,開始對TA理論覺得很有興趣
開始上網找有關TA理論的資料
另外也請老師推薦書本供我參考
就是這本-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 史都華 瓊斯合著
我很認同「成人的生活型態會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這個觀念
現在我就是一路在自我治療自己的〝內在小孩〞
也才發現原來我有很多人生腳本都是來自於童年生活與家人或是同學所產生的
提供給有興趣的人
也許你所在尋找問題及解答
還是可以用一些有邏輯的方式說明
理論不是絕對 但是可以強化自我的知識
不受他人的起舞
很多事情 自己是知道答案
也是自己有能力去尋找答案
不是凡事都要透過他人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治療師
獻給那些正在療癒自己內在小孩的朋友們
----------------------------------------------------------------------------------------------------------------------------------
人生腳本-TA溝通理論分析
就像所有的故事一樣,你的故事有開頭,有中間的劇情,還有一個結尾,其中包括了各種角色,有男女英雄,有反派人物,有配角,還有跑龍套的角色,劇情包括了主題和次要的情節。可能是喜劇,也可能是悲劇;或是引人入勝,煩悶無趣;可能振奮人心,也可能不太體面。
現在,你已經長大成人,故事是怎麼開始的都已不記得了,到目前為止,你可能還不知道整篇故事都是自已寫下來的,可是多年來你卻很自然地把這個故事活出來,這個故事就是你的人生腳本。
假設你以前真的把自己的生活寫成故事,請拿起筆和紙寫出下列幾個問題的答案。憑直覺很快地寫,不要多想。接受腦海申浮現的第一個答案。
這個故事的標題是什麼?
它屬於哪一類故事?快樂或悲傷?勝利還是悲傷以終?有趣或無聊?用你自己的話,把所有想到的都寫下來。
用幾句話來描述最後一幕:故事的結局是什麼?
把這些答案保留好,在你讀了下文,更瞭解人生腳本的本質以後,再拿出來參考。
平常談TA的時候,我們把人生腳本簡稱為腳本。
◆本質與定義
人生腳本的理論最早是由伯恩和一群同事(最有名的就是史坦能在六十年代中期發展出來的,之後有許多人在原有的觀念上繼續建構,而成為TA理論中很重要的一環。到現在。自我狀態模式和人生腳本這兩個部分被認為是TA的核心觀念。
在《團體治療的原則》(Prjnciples of groUPtreatment)一書中,伯恩把人生腳本定義為:「潛意識對一生的計畫。」之後,在《語意與心理分析》(What do you say after you say hello)一書中。
伯恩他做了更完整的定義:「人生腳本是童年時針對一生的計畫,被父母親所強化,從生活的經驗得到證明,經過選擇而達到高潮。」
要想徹底瞭解人生腳本的意義,就要仔細探討它的定義。人生腳本是一生的計畫
「成人的生活型態會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這個觀念,不只是TA,許多心理學派都認為很重要。與別人不同的是。TA理論認為小孩就已為自己的一生訂下了特別的計畫,而不只是有一個對世界整體的看法而已。這一生的計畫被安排得像一齣戲。有明顯的開場、劇情和結尾。
◆人生腳本會走向預定的結局
人生腳本理論還有一個與其他學派徑渭分明的看法,就是人一生的計畫會經過選擇而達到高潮。當小孩寫下自己生活的劇情時,也包含了結尾那一幕,所有其他的場景,從一開場,為的就是這最後一幕。
以專業用語來說,我們把這最後一幕稱為腳本的結局。這個理論認為人在生活中,會不自覺地把腳本活出來,並且表現出會把自己帶向結局的行為。
◆人生腳本是一種決定
伯恩說人生腳本是童年期針對一生的計畫,也就是說,是小孩自己決定了一生的計畫,而不是單純受到外力(如父母、環境)的影響所造成的。以TA的專業用語表達的話,就是「人生腳本是一種決定」。
不同的小孩在相同的環境長大峙,他們會各自決定不同的一生計畫。伯恩舉一對兄弟為例,他們的母親告訴他們:「你們的命運就是一輩子住在瘋人院裏。」其中一人真的發瘋長期住在精神病院,另一個卻成為精神科醫師。
在腳本理論裏,「決定」有其特別的意義,不同於字典的定義。小孩對腳本的決定並不是出於深思熟慮,如同我們所想的大人做決定的情形。最早期的決定是從感覺出來的,在小孩還聽不懂語言的時候就有了,他們對現實的瞭解也是經由與大人完全不同的方式而得的。
◆人生腳本會被父母強化
雖然父母不能左右小孩的決定,但他們有很大的影響。從小孩剛出生,父母就傳遞許多訊息給他,他會根據這些訊息形成對自己、對別人、對世界的看法。這些腳本訊息的傳遞包括了口語和非口語的方式,小孩以此為架構,做出腳本裏的重要決定。就成年人而言,幼年的記憶可能只存在幻想和夢境裏,除非花時間來挖掘並瞭解自己的人生腳本,否則無法察覺早期所做的決定,但它們會在日常生活的行為中表現出來。
說到人生腳本會經由生活的經驗得到〝證明〞時,最好把證明這兩個字用引號括起來,因為我們所做的,是以自己的參考架構來解釋發生的事實,使事實看起來可以證明我們所決定的腳本。這麼做的原因是在我們的兒童自我裏,會把不符合人生腳本的觀點視為一種威脅,這種威脅會影響我們,使我們的需要不得滿足,甚至危及生存。這些都會扭曲事實,進而形成生活裏的問題。
◆人生腳本的起源
為什麼我們會在嬰兒時期就對自已、對別人、對世界做出這麼徹底的決定呢?這些決定有什麼作用?答案在於形成人生腳本時的兩個關鍵特徵:
1.人生腳本的決定,代表當生活在看起來充滿敵意、甚至會危及性命的世界時,嬰兒想求生存的最好策略。
2.人生腳本的決定是出於嬰兒的情緒和他對現實的經驗。
關於這部分的討論,我們主要取材自史坦。伍倫思的研究。
◆對充滿敵意的世界的反應
嬰兒太小了,身體也很脆弱。對他來說,世界上好像到處都是巨人似的,一個出乎意料之外的聲音都可能代表他的生命遇到危險。他不具備語言與思考能力,只知道如果媽媽和爸爸走掉的話,他就會死掉,如果他們對他很生氣的話,就表示他們可能會摧毀他。嬰兒也沒有成人對時間的認識,如果他覺得餓了或是冷了,而媽媽不在場,可能就是她永遠不過來了。這種情形的結果就是死路一條
,甚至可能比死還糟 永遠孤獨地活著。
長到兩三歲時,可能有了弟弟或妹妹,這個比較大的幼兒已經瞭解不會因為媽媽沒來就會死,可是媽媽的注意力卻轉移到剛出生的嬰兒身上。是不是她不愛我了呢?小嬰兒是不是會奪走我的一切呢這個年齡所感受到的威脅是失去母親的愛。
在形成人生腳本的這幾年中。小孩一直是在卑下的地位,父母對他來說,擁有完全的控制力。對嬰兒來說,這個力量是攸關生死的。對大一點的小孩來說,這個力量則關乎他的需要是否能得到滿足。
所以他的反應是要決定用什麼策略可以存活下來。並盡可能滿足自己的需要。
◆早期對現實的經驗和情緒
小孩的思考不像成人的思考方式。情緒的經驗也不同。人生腳本的決定是根據小孩獨特的思考和感覺方式。
嬰兒的情緒經驗包括暴怒、痛苦、恐懼、狂喜,他根據這些強烈的感覺做出早期的決定,難怪所做的決定都這麼極端。比如,他住院接受手術,這種經驗對成人來說都會很不舒服,對嬰兒來說簡直是恐怖的災難。他不只覺得害怕,還為了媽媽沒有陪他感到非常傷心。懷疑她可能永遠消失了。並為了她沒有阻止這些事感到非常生氣。這時他可能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這些人想殺我,而媽媽允許種事發生"所以表示她也想殺我。我最好在他們得逞之前先殺了他們。
以嬰兒的邏輯,他會把特定的事推廣為普遍原則,比如媽媽對嬰兒需要的反應不一致,也許在他哭的時候,有時會過來照顧他。有時卻忽略他,嬰兒不會只下個「媽媽不可信賴」的結論,而會認為「所有人都不能信賴」。或是「所有女人都不能信賴」。一個四、五歲的女孩發現爸爸不再像她兩。三歲時那樣注意她時。她不只會決定「我對爸爸很生氣」,而是「我對所有男人很生氣」。
為了彌補無能的感覺,小孩可能會想像自己是全能的或是會變魔術。當他發現爸爸和媽媽處不好的時候。特別是獨生子,可能會決定「這是我的錯」。如果爸爸媽媽打架,他也可能認為自己有責任保護某一方。
如果小孩覺得被父親或母親排斥,他會歸咎到自己身上,而決定「我有問題」。
小孩不懂的區分願望與行為的差異,如果他覺得「我想殺了這個奪走所有注意的小寶寶」,對他來說,就等於「我已經殺了這個小寶寶」。他可能會下個結論:我是個又壞又可怕的兇手。
長大以後,他可能會模模糊糊地為自己從沒犯過的罪行背負罪惡感。
應用TA有個核心的技巧,就是要發展對嬰兒這種邏輯的感受力,我們稱之為「感受到的語言」,特別是如果你想運用TA來治療別人的話。就需要培養對兒童形成人生腳本所用的語言的感受力。
(以上節錄自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 史都華 瓊斯合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98790
留言列表